“为受冤的人伸冤”父亲这句话让他坚持六十年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绝大多数医学院都没有设置法医学专业,化学专业毕业的刘耀阴差阳错进入公安系统。法医学是研究并解决与法律有关的人身损害、死亡、身份鉴识等问题,为刑事侦查提供线索、为审判提供证据的学科。对于化学专业毕业的刘耀来说,法医之路的开始,充满了未知和迷茫。
1963年,26岁的刘耀接手参加工作以来的第一起案件,一件四年未破的悬案——一名女性身亡,但无法查出她的死因。
在实验过程中,让人难以忍受的气味,一度让刘耀对法医工作产生了动摇,但他还是坚持完成了检验工作。
通过特殊方法,他提取到了死者身体组织内的砒霜。公安机关根据检验结果锁定凶手就是死者的丈夫,这起沉寂了四年的命案最终告破。
刘耀的鉴定成为案件侦破的关键,一种成就感从他心中油然而生。“为受冤的人伸冤,这是个挺好的工作。”父亲的一句赞许,让刘耀从此坚定了从事法医工作的决心。
公安部鉴别判定中心是国内专业最全、总实力最强的国家级犯罪调查实验室。从1972年开始,这里就承担了我国几乎所有重特大案件、灾害事故、公共安全事件的现场勘查和原因调查工作。
52年前,刘耀和同事徐婉两人在接到建设毒物实验室的任务时,一切都是从头开始。两人辗转北京东单的小商店,蹬着三轮车往返运输试剂和实验器材。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实验室具备了基本的检验功能。这间实验室便是公安部鉴定中心的前身——“公安部一二六研究所”最初的实验室之一
由于我国司法事业高水平人才紧缺,1980年,公安部决定派出一批技术人员出国访学。43岁的刘耀经过严格的考核,踏上赴美访学之旅。
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院毒物研究室学习的两年,他熟练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分析手段以及先进仪器的操作技术,也成为了访问学者中第一个被允许参与洛杉矶重要案件检验工作的人。
1982年3月5日,美国著名喜剧演员约翰·贝鲁西被发现死于好莱坞一酒店套房内,刘耀参与了他的尸体检验工作。约翰·贝鲁西是美国70年代最伟大的喜剧演员之一,该案件受到美国社会各方的密切关注。
刘耀在实验室做了反复试验,结果显示尸体有的成分,面对各方的关注和听证会的压力,作为访问学者的刘耀对自己的检验结果坚定不移。最终,警方判定贝鲁西死于过量毒品注射。
这段短暂却不平凡的访学经历也令刘耀认识到国内物证鉴别判定技术、标准化体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
在美国学习的两年里,刘耀参与了1100多个毒物案件的检验工作,独立完成了四个科研项目,并在世界性权威期刊上发表了五篇高水平论文,他的老师视他为最满意的学生。到了1982年的7月,刘耀即将结束访学,他的老师希望他能够留在美国,而刘耀坚定回国,立志填补我国法医鉴定体系领域的空白。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还没有国际先进的检验仪器,于是结束访学的刘耀将当时最先进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引入国内。然而,仅有先进仪器是不够的。当时,中国司法界的物证鉴定工作还较为落后,物证鉴定工作的质量主要是依靠的是鉴别判定人员的工作素质和责任心。
从1984年开始,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检验毒物分析结果和检验判定的结论的准确性,刘耀亲自主持“毒物分析质量控制技术探讨研究”项目,建立了刑事案件中8类55种常见毒物的一整套规范化分析程序,开启了我国毒物检验标准化工作的先河。这对于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司法界来说,是一次革命性的推动。
他以研发的标准化分析流程,承办了重大疑难案件及涉外案件4000多起,检验结果全部正确。
刘耀说:“我的家训就是多做善事。”父亲的谆谆教诲刘耀一直铭记于心,他用一生的时间践行着父亲的愿望。
今年86岁的刘耀本应在1997年就退休,但直到三年前他才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即便如此,他依然每天早上7点半按时到单位上班,风雨无阻。
距离国际领先的物证鉴定水平仍任重道远,他希望可以发挥自己的余热。“为生者权,为死者言”,用证据维护公平正义,是刘老一生追求的目标。正是因为有如刘老一般,默默耕耘于法庭科学领域的物证鉴定工作者们,推动了执法司法体系日趋完善,确保依法惩治犯罪、保障人权,使每一起案件经得起历史的检验。